電視劇中的厭女情節的消失
女性的反抗是否對性少數的反抗有借鑑意義?

這個話題跟前面的「如何反抗」是相關的,也是因為我攢了半週的話題懶得動筆,所以就有了一定的相關性。

我們可以很輕鬆的辨別傳統影視劇當中的厭女情節,真的要說,就是要去迎合男性受眾的「女性刻板印象」和「厭女情緒」。喔,男權社會把讓女性成為第二性然後再批評他們施加給女性的刻板印象。

話說回來,這種厭女情節在現在系列劇中出現的越來越少,實際上需要歸功於女性主義的崛起。無論是什麼原因,可能是他們不敢、也可能是他們確實認識到這種行為的錯誤。但無論如何,這種轉變對跨性別者的權利運動是有借鑒意義的。具體來說,我能聽到很多男性對男性特權、對厭女都有了一定的反思。但很可惜,亞洲男性似乎並不認為那是一個錯誤,甚至還說女性地位已經高高在上,算了懶得把筆墨花在這些東西上。除了減少厭女情節,還有很多影視劇對厭女和女性運動都進行解構,但我因為很難理解人類,所以我無法評價這種解構會促進還是抑制女性主義的傳播。

但是這種情況的改善,實際上是女性在社會經濟當中取得了更多的地位,因而女性自發的維護自己的權利。而我們很遺憾的看到的是對於少數群體的保護已經陷入了荒謬的政治鬥爭之中,比如在美國成為了一個政治議題。我有沒有在以前的文章中講過,金斯伯格不相讓墮胎稱為判例就是她認為需要讓社會用辯論和思考來接受這一事實,而不是用一個強硬的判例阻止人類的相互理解。這種議題,一旦被政治化,就很難逃出政治鬥爭的泥淖,尤其是在美國這樣的國家,就像兩塊相互依靠的積木,誰都不可能先撤開。

但是在一些其他的國家,這個情況會好很多。少數權利被正確的對待、被正確的處理,比如北歐和西歐。但這也是讓我很困惑的一點,看起來與女性運動差距很大的性少數運動,為什麼能在西歐北歐獲得成功?甚至我們很高興地看到許多順性別異性戀願意(或許)給少數騰出位置、甚至鼓勵少數群體參與到決策之中。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到了西歐和北歐讓他們能更容易的完成性少數的平權過程?如果能搞明白這個,或許就能在其他地方更好的幫助少數群體獲得應得的權利。

如果說是,西歐北歐尊重人權,可能是再這樣人權、平等的號召之下,很多人開始思考:無論是性取向和性別認同,都不能影響到ta們作為人的權利。如果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就應該抓住人權的議題,要揭露這些 扭轉治療、甚至強制送醫、送集中營等侵犯人權的方式。但這可能並不是真正的答案,可能這和西歐北歐的無數次思想解放有關,可能和社會結構有關等等。

最後,同樣很有意思的是,為什麼瑞典有超過90%的受訪者表示認可同性戀者的相關權益,而在一海之隔的芬蘭,跨性別更改證件性別還需要完成手術?


Last modified on 2022-12-04

Comments Disabled.